****林洋五河1200MW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220kV输变电工程环评报告公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的有关规定,现将《林洋五河1200MW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予以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自本项目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欢迎关心项目建设地社会公众...查看详情 试行>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的有关规定,现将《林洋五河1200MW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予以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 试行>
自本项目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欢迎关心项目建设地社会公众对项目的环境保护方面问题提出有关意见及建议。
联系人:王海笑
联系电话:****
公示版-报告表-林洋五河1200MW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220kV输变电工程
****
检索号 | QQHP-2023-018 |
商密级别 | 普通商密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林洋五河1200MW风光储一体化
基地项目220kV输变电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点击登录查看
编制单位:江苏清全科技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23年3月
林洋五河1200M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
220kV输变电工程
不公开内容说明
序号 | 不公开内容 | 不公开内容 | 不公开原因 |
序号 | 内容 | 原报告位置 | 不公开原因 |
1 | 签字、盖章页 | 雇页 | 涉及个人隐私 |
2 | 项目联系人、联系方式、投资金额及项目地理坐标 | P1、P9、P52 | 涉及个人稳私、商业秘密及社会稳定 |
3 | 监测布点情况、监测结果各项目章节、报告中涉及敏感目标名称的相关列表 | P21、P25-27、P34-35、P40-41电磁专章 | 涉及商业秘密、个人稳私(有个人财产照片)及社会稳定。且公开后可用于其它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科研项目等盈利性业务,给监测单位带来经济损失。 |
4 | 项目地理位置及相关附图 | 附件之后 | 涉及商业秘密。 |
5 | 附件 | 生态专题之后 | 需经各原发文单位审核同意。 |
建设单位:点击登录查看
日期:2023年3月
目录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二、建设内容
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五、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清单
七、结论
附表:
附表1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
附表2声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专题:
电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
附件:
附件1委托函
附件2核准文件
附件3可研审查意见
附件4项目产权证
附件5五河县资源和规划局规划意见通知书
附件6五河县****
附件7五河县****
附件8****回复函
附件9五河县****回复函
附件10五河县****
附件11蚌埠市五河县生态环境局复函
附件12安徽怀洪新河五河县河道管理局复函
附件13五河县水利局复函
附件14前期工程环评手续
附件15现状检测报告
附件16类比检测报告
附图:
附图1本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2本工程与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位置示意图
附图3拟建武桥220kV变电站四周环境状况及检测点位布置示意图
附图4拟建武桥220kV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5线路工程路径示意图
附图6本项目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布设图
附图7环境保护设施、措施布置图
附图8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9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分布图
附图10本工程塔型一览图
附图11本工程环境保护目标及检测点位布置示意图
附图12本工程周边水系图,
附图13本工程与蚌埠市环境管控单元位置关系示意图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 林洋五河1200MW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220kV输变电工程 | 林洋五河1200MW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220kV输变电工程 | 林洋五河1200MW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220kV输变电工程 |
项目代码 | **** | **** | **** |
建设单位联系人 | 联系方式 | ||
点击登录查看 | 安徽省蚌埠市**** | 安徽省蚌埠市**** | 安徽省蚌埠市**** |
武桥~香涧220kV线路工程 | |||
储能Ⅰ~武桥220kV线路工程 | |||
地理坐标 | 拟建武桥220kV变电站中心 | ||
储能Ⅱ~香涧220kV线路工程(部分) | |||
蒋吴~储能Ⅱ220kV线路工程(部分) | |||
建设项目行业类别 | 55-161输变电工程 | 用地(用海)面积(m2)/长度(km) | 147036m2(变电站永久占地38236m2,无临时占地;线路永久占地7700m2,临时占地108800m2)/55.5km(新建双回路路径长约43.3km,新建单回路线路路径12.2km) |
建设性质 | ?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 | 建设项目申报情形 | ?首次申报项目□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 |
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选填) | 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号(选填) | 蚌发改审批〔2023〕53号 |
总投资(万元) | 环保投资(万元) | ||
环保投资占比(%) | 施工工期 | 14月 |
是否开工建设 | ?否?是: |
专项评价设置情况 | 本项目为220kV输变电工程,本工程跨越了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HJ24-2020)并结合《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设置了电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
规划情况 | 本工程线路穿越沱湖段已列入《安徽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 | 无 |
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 | 工程穿越沱湖段严格按照《安徽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年)》中预留的廊道走线,对沱湖的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维护不造成影响,满足规划要求。 |
其他符合性分析 | 1.工程与“三线一单”相符性分析(1)生态保护红线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与相关规划部门核实,本项目穿越一处生态保护红线,为“安徽五河沱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
施工期通过加强各项防治措施后,可以使得对大气、地表水影响程度降低到最低。变电站采用户外式布置,主变采用低噪声主变,主变及电气设备合理布局,主变噪声对周围的声环境质量影响较小。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3)资源利用上线本工程为新建输变电工程,变电站采用户外式布置,站区各建(构)筑布置紧凑、协调,节约了土地资源。本工程资源消耗量相对区域资源利用总量较少,符合资源利用上线要求。(4)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本项目为220kV输变电工程,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淘汰类项目,不属于《关于发布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98号)中的限制和禁止用地的项目。工程符合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要求。综上所述,本项目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不会突破环境质量底线及资源利用上线,不在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上,本工程的建设符合“三线一单”要求。(5)《安徽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点击登录查看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的相符性;③应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确定的优先保护单元和重点管控单元作为生态环境监管的重点区域,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作为生态环境监管的重点内容。对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本项目位于安徽省蚌埠市**** |
河内立塔,施工期及运行期均不排放污染物,对沱湖自然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和怀洪新河无影响。本工程为输变电工程,不属于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可以确保工程实施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水环境涉及优先保护区、城镇生活污染重点管控区和一般管控区。其中优先保护区为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怀洪新河。本工程线路一档跨越,不在实验区和怀红新河内立塔,施工期及运行期均不排放污染物,对沱湖自然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和怀洪新河无影响。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行期均无废水排放,不涉及水污染。大气环境涉及优先保护区、受体敏感重点管控区和一般管控区。其中优先保护区为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线路一档跨越,不在实验区内立塔,施工期及运行期均不排放污染物,对沱湖自然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和怀洪新河无影响。本项目不涉及大气污染。土壤环境涉及农用地优先保护区和一般防控区。本项目不涉及土壤污染。项目输电线路一档跨越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怀洪新河,不在实验区和怀红新河内立塔,施工期及运行期均不排放污染物,对沱湖自然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和怀洪新河无影响。本项目为新建输变电工程,工程运营期无废水、废气产生,变电站产生少量固体废物,且运营期的声环境和电磁环境均能满足相应标准要求,各项污染物均能做到达标排放,环境风险可控。2.工程与规划相符性分析本项目属于安徽林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蚌埠市****点击登录查看已取得项目用地的宗地所有权,该地块用途为公用设施用地(见附件4),站址用地符合规划。输电线路已取得五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蚌埠市**** |
表1.1本工程变电站及路径协议一览表
协议单位 | 协议情况及回函意见 | 协议处理情况 | 附件号 | |
五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一、原则同意林洋五河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升压送出工程武桥变电站站址及线路路径的方案;二、线路塔基设计定位时应避开林地,线路跨越林地的部分,不得影响线路下方林木生长安全。三、工程施工确需占用林地、采伐树木的,需在施工前按林地占用和林木采伐规定程序,提前办理林地占用手续及林木采伐许可证。四、根据《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自然资发[2022]142号文件第一条的规定,允许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 | 本工程不占用林地。工程已征得沿线乡镇意见 | 附件5 | |
五河县**** | 你公司五耀(2022)第45号《关于征询林洋五河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升压送出工程意见的函》已收悉,根据你公司的规划设计图纸,经研究,该项目不违反我镇总体规划,符合相关规定,原则上同意线路路径及站址选址,现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意见:1、项目施工前贵公司需到现场与我镇及相关村组一起对线路具体路径及塔基设置等进行商定;2、项目施工中贵公司及施工单位须与相关村组加强协调对接工作,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3、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占用的土地及青苗等给予合理补偿。 | 按要求实施 | 附件6 | |
五河县**** | 你公司五永[2022]第35号《关于征询林洋五河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升压送出工程意见的函》已收悉,根据你公司的规划设计图纸,经研究,该项目不违反我镇总体规划,符合相关规定,原则上同意线路路径及站址选址,现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意见:1、项目施工前贵公司需到现场与我镇及相关村组一起对线路具体路径及塔基设置等进行商定;2、项目施工中贵公司及施工单位须与相关村组加强协调对接工作,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3、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占用的土地及青苗等给予合理补偿。 | 按要求实施 | 附件7 | |
五河县**** | 你公司五永(2022)第35号《关于征询林洋五河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升压送出工程意见的函》已收悉,根据你公司的规划设计图纸,经研究,该项目不违反我镇总体规划,符合相关规定,原则上同意线路路径及站址选址,现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意见:1、项目施工前贵公司需到现场与我镇及相关村组一起对线路具体路径及塔基设置等进行商定;2、项目施工中贵公司及施工单位须与相关村组加强协调对接工作,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3、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占用的土地及青苗等给予合理补偿。 | 按要求实施 | 附件8 | |
五河县**** | 你公司五永(2022)第35号《关于征询林洋五河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升压送出工程意见的函》已收悉,根据你公司的规划设计图纸,经研究,该项目不违反我镇总体规划,符合相关规定,原则上 | 按要求实施 | 附件9 |
5.4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在保护区境内无涉水构筑物建设,不涉及占地,对水生态环境的影
响主要在于施工期作业机械清洗、废水排放,以及施工期对施工区域可能造成
的水土流失。工程施工期严格做好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措施,对评价区水生态
环境基本无影响。工程运行期间无重大变故不会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4
5.5自然景观影响分析
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水域广阔,构成了以河流湖泊湿地为主的湿地生
态系统,具有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特有泻湖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保护区湿
地景观多样,湿地动植物丰富,极具开发价值和资源保护价值。项目建设跨线
地段非保护区的核心区,根据《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总体规划(2010—
2030)》,沱湖南部是主要景观点打造点。工程跨线选择平行现有35kV黄申
306线路位置,减少了视觉上的景观冲突,工程未在保护区****
对保护区湿地原有景观造成视觉上景观的破坏。项目建设不会改变原有景观单
元数量,不会改变各部分面积比例,对区域景观生态与斑块格局无影响。
5.6环境风险预测分析
5.6.1土壤侵蚀的程度及地质灾害
工程建设可能使局部区域产生水土流失,尤其是在岸边、滩涂产生水土流
失可能性较大,但由于工程建设区域离保护区有一定距离,不直接涉及保护
区,只要对各建设部位做好承重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施工设计,工程建设造成
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
5.6.2病虫害爆发
一般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时的施工设备、建筑材料及其木质包装的运
输、人员的出入等可能带来病虫害。但评价区****
较为密集,人为活动历来比较强烈,因此以项目建设而引起的病虫害爆发可能
性较小。项目建设区域环境对线性传播渠道已有较强的耐受力,因此工程建设
导致病虫害的可能性较小。
5.6.3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的主要来源是工程建设时建筑材料及其包装
的无意引入的,随着工程的完工,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会降
低。并且只要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做好外来物种的检查和防控,其危害是可以控
制的。因此本项目导致保护区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较小。
5.6.4重要遗传资源流失
由于本项目建设工程不直接占保护区,不破坏保护区的植被,无涉水构筑
物建设,项目建设对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等遗传资源的破坏是间接
的、局部的、有限的,因此该项目导致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遗传资源流失
的可能性不大。
5.6.5发生火灾、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
工程施工期主要是输电线路杆塔以及架线工程的建设,采用的材料主要为
钢筋混凝土、钢架结构等,非易爆易燃材料,且由于保护区为水域,发生火灾
的可能性极小。而以燃油为动力的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等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废
机油,如处置不当则会对保护区的土壤和水质产生危害,因此,要加强施工期
管理,采取措施使机械废油不污染保护区的土壤和水体,尽量减轻其对保护区
生态环境的影响。
输电线路运营期,并不向外界环境排出固体废物、废气和废水,且如无外
因诱导,发生火灾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工程的运营导致火灾、化学品泄漏
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5.7工艺选择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
5.7.1基础选型和规划
(1)工程地质条件
沿线区域地貌为淮北平原,微地貌单元主要有平地以及漫滩等。沿线地势
起伏较小,但整体地势较平缓。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孔隙潜水。平地以上
层滞水为主,其中上层滞水主要分布在粉质粘土中;该类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
水补给,年变化幅度大,一般在丰水季节地下水接近地表,含水量相对丰富;
枯水季节该类地下水含水量较少,无统一水位,甚至枯竭。
河漫滩以及洼地段除上部含有少量上层滞水外,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粉土
和砂土互层中,水量较大,略具承压性。综合地下水位埋深为2.5~3.5m。地下
水年变化幅度可按±1.5m考虑。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
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2)基础选型
鉴于本工程的地质、地形情况,本工程推荐杆塔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
础。
灌注桩一种深基础型式,以其适应性强、成本适中、后期质量稳定、承载
力大等优点近年来在电网建设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结构布置形式上可分为单
桩和承台桩基,在埋置方式上可分为低桩和高桩基础,因此可供设计选择的型
式较多,在实际设计中要根据地质情况和基础作用力做方案比较,以取得经济
性和安全合理性的最佳结合。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工序简单,施工效率
和成孔质量高,施工过程中可以用钢护筒护壁代替泥浆护壁,减少泥浆护壁对
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符合全过程机械化施工设计的原则。桩基础浇注完成
并养护一段时间后,应按有关规范进行检测。
(3)基础材料
混凝土标号:本工程钻孔灌注桩基础采用C30混凝土;基础地脚螺栓保护帽
采用C15混凝土,基础垫层采用C15混凝土,厚度100mm。地脚螺栓性能等级为
5.6级、8.8级,基础钢筋采用HPB300、HRB400级普通热轧钢筋。本工程全线地
下水对基础混凝土无侵蚀作用,故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塔脚板、接地圆
钢及扁铁均采用热镀锌防腐。
5.7.2工艺优势及对生态的影响
本工程实施采用全过程机械化施工,相比常规施工相比,更符合技术发展
趋势,能够有效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安全风险,提升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工
程设计针对临时道路的修建制定相应的便道修整措施,结合国网公司“利用一体
化、全路面、多功能的施工机械的临时道路修建设备”的工作思路,选择适当施
工设施。结合路径图、地形图和现场已有道路,尽量减少林木砍伐量、缩减道
路修整长度。工程线路导线采用高导电率钢芯铝铰线,降低了线损。同铝包钢
绞线和铝合金绞线相比,钢芯铝绞线导电率最高,可以达到同等截面铜导线的
61%,线损最小,能源利用率最高。
施工过程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可避免施工事故出现,不会对附近生态
造成影响。且本次设塔位置不在保护区范围,施工区域不在保护区内,工程推
荐杆塔基础符合评价区实际地形需要,工程期间落实评价区附近塔基建设水土
保持方案,工程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可控。
6生态保护措施
6.1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1)线路工程施工场地的选择与布置,应尽量少占用湖泊沿岸的植被,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施工开挖、填方,应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进
行,避免任意取土和弃土。
(2)工程穿越位置区域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应将临时设施设置在保护区
外,严格禁止在保护区设计堆放建筑材料、设置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等
临时工程,禁止施工人员向保护区随意倾倒一切废物,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最
大程度保持自然保护区的原貌。
(3)在保护区沿线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有
关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的要求制定施工工艺方案,进行施工管理和施工环境监
理;严格控制杆塔基础施工作业面,设置合理施工区域,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
被,并且在工程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遭破坏的植被,特别是供水鸟取食的水草
;施工单位和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法令,禁止施工人员追赶捕杀野生动物。
(4)工程施工应尽量避免在冬候鸟迁徙期(当年10月至下年4月),尤其
是4月和12月候鸟过境高峰期间。湖面架线过程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及施工团
队,优化施工方案,避免对保护区水体的扰动,加强监管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5)防止各种有害生物入侵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在工程建设过
程中,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有害生物防控措施。一旦发现有害生物入侵,要立
即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并发动公众参与,把危害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
(6)由于部分水禽类对噪声、振动、灯光和电磁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可能会干扰鸟类的飞行方向及鸣叫信号的传递。建议设计阶段对输电线路及线
塔进一步采取降噪、防撞击措施,以降低运营期噪声和电磁场对过往鸟类的侵
扰。同时应做好遮光措施,避免夜间施工,防止通过车辆的灯光对保护区主要
保护物种产生的影响。
(7)加强对施工人员爱鸟护鸟的宣传教育工作,制定相关规定和监管制
度,禁止施工人员随意破坏植被、捕杀鸟类和对鸟类造成伤害的一切活动。在
穿越鸟类栖息地与迁徙必经路段设置预告、提醒等标志牌,上写“进入鸟类栖
,77
息地,请谨慎驾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等字样,提醒施工车辆在这些路
段减速慢行。
6.2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1)输电线路施工结束,建设单位应及时进行沿线植被的恢复,在美化
环境的同时,隔声降噪、保持水土,减轻运营期对自然保护区环境的扰动。输
电线路运营单位应与保护区****
现评价区域生态发生较大变化时,要及时报告给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配合相
关部门,完善生态保护措施。
(2)保护区管理部门应完善执法队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制度,严厉打击
盗猎、贩卖、非法经营、走私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行为。加大野
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为保护自然
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奠定社会基础。
(3)地方政府应尽量缓解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与野生动物栖息用地之间的
矛盾,使保护点相对集中。结合新农村建设,迁移部分社区****
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野生动物的保护需要周边居民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
理和建设,只有获得保护区周边居民对保护区制度的认可和支持,保护区才能
真正长久生存和发展。保护区应积极探索在高人口密度环境中建设保护区的途
径。为保证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都要全
程参与监督,工程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要接受和配合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自
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环保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78
7结论与建议
根据《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2242-
2014)各指标权重,结合本项目对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各指标生态影响评
分(详见附表1“生态影响评价标准及评分表”),确定本生态影响评价各二级
指标得分,具体得分情况详见表7-1“生态影响二级指标得分计算表”。
表7-1生态影响二级指标得分计算表
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有程度(A1) | 50 | 0.27 | 13.5 | 50 |
景观/生态类型面积(A2) | 50 | 0.23 | 11.5 | 50 |
景观/生态类型斑块数量(A3) | 50 | 0.15 | 7.5 | 50 |
景观美学价值(A4) | 50 | 0.1 | 5 | 50 |
土壤侵蚀及地质灾害(A5) | 50 | 0.05 | 2.5 | 50 |
自然植被覆盖(A6) | 50 | 0.2 | 10 | 50 |
生物群落类型及其特有性(B1) | 50 | 0.35 | 17.5 | 50 |
生物群落面积(B2) | 50 | 0.3 | 15 | 50 |
栖息地连贯性(B3) | 50 | 0.05 | 2.5 | 50 |
生物群落重要种类受影响程度(B4) | 50 | 0.2 | 10 | 50 |
生物群落结构(B5) | 50 | 0.1 | 5 | 50 |
特有物种(C1) | 50 | 0.3 | 15 | 50 |
保护物种(C2) | 50 | 0.3 | 15 | 50 |
特有物种、保护物种的食物网/食物链结构(C3) | 50 | 0.2 | 10 | 50 |
特有物种、保护物种的迁移、散布和繁衍等(C4) | 50 | 0.2 | 10 | 50 |
鱼类资源(D1) | 50 | 0.2 | 10 | 60 |
两栖爬行类资源(D2) | 50 | 0.2 | 10 | 60 |
鸟类资源(D3) | 70 | 0.5 | 35 | 60 |
哺乳类资源(D4) | 50 | 0.1 | 5 | 60 |
病虫害爆发(E1) | 50 | 0.3 | 15 | 50 |
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E2) | 50 | 0.4 | 20 | 50 |
自然保护区重要遗传资源流失(E3) | 50 | 0.15 | 7.5 | 50 |
发生火灾、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E4) | 50 | 0.15 | 7.5 | 50 |
当地政府支持程度(F1) | 50 | 0.1 | 5 | 50 |
当地社区群众支持程度(F2) | 50 | 0.2 | 10 | 50 |
对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直接投入(F3) | 50 | 0.35 | 17.5 | 50 |
,79
对改善周边社区社会经济贡献(F4) | 50 | 0.3 | 15 | |
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危害及程度(F5) | 50 | 0.05 | 2.5 | 依据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各一级指标生态系统(A)、生物群落(B)、 |
种群(C)、主要野生动物(D)、生物安全(E)、社会因素(F)6项评
价指标综合得分,利用生态影响指数计算公式:
BI=Σ(Si×Wi)(i=A~F)
就本项目对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指数进行计算。其中,BI
为生态影响指数,Si为生态影响评价各一级指标得分,Wi为各一级指标权
重。
生态影响指数BI计算详见表7-2“生态影响指数计算表”。
根据影响程度分级情况(表7-3),本项目对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生
态影响指数BI=52,低于60分,表明本项目对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总
体影响处于低度,项目运行应严格按照生态保护措施进行。
7-2
Si | Wi | BI | |
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A) | 50 | 0.2 | 10 |
对生物群落的影响(B) | 50 | 0.2 | 10 |
对物种/种群的影响(C) | 50 | 0.2 | 10 |
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D) | 60 | 0.2 | 12 |
对生物安全的影响(E) | 50 | 0.1 | 5 |
对社会因素的影响(F) | 50 | 0.1 | 5 |
合计(BI) | / | 1 | 52 |
7-3
影响指数(BI) | BI<60 | 60≤BI<80 | BI≥80 |
7.1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就评价区而言,其生态系统受人为影响在省内并非特有,项目建设保护区
内不涉及占地,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面积和斑块数量影响的程度较小。限于项
目建设性质,在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前提下,工程造成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的
可能性不大,不会减少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系统斑块面积。项目仅会造成工
,80
程施工范围植被的部分减少,需及时进行生态植被修复。评价区生态系统内生
物群落的特有性不高,多为常见种。项目建设对评价区生物群落重要种类会产
生一定影响,但不会使评价区内生物群落产生分割现象。伴随施工结束后,群
落结构也将基本恢复原有状态,不会被简化。
项目建设区域周边皆为农田,受人群活动以及日常农耕生产生活,该区域
特有及保护物种活动范围有限,项目对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评价区内
特有及保护物种影响不大,对于保护鸟类应注意施工时间的合理规划,避开冬
候鸟迁徙期,这样工程建设对重要物种的迁移、散布、繁衍以及食物网(链)
的影响将会更低。从项目建设情况来看,只要严格落实防护措施,随着施工结
束,工程不会增大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程度。该工程导致保
护区遗传资源流失以及导致火灾、化学品泄露等事件的可能性较小。
本项目得到当地政府积极支持,工程设计与五河县人民政府及规划部门多
次沟通,线路路径满足规划要求。现已将本工程新建线路路径上报至沿线乡镇
,均已获得书面回函。项目是五河县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的升压送出线工程
建设,工程积极响应了关于碳排放达峰目标、碳中和国家战略,工程的建设将
进一步优化安徽省现有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推进传统能源行业产业升级和低碳
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以及非
水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考核目标的完成。工程建设得到当地政府与社区群
众的广泛支持,工程的建成对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项目选址符合相关规划。为了减少施工期对保护区的影
响和干扰,建设方拟采取多种方式降低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包括防撞降噪、
优化施工期等积极措施,并全时段、全方位监控整个建设过程,发现问题及时
停工,处理完善后方能复工。
综合以上各方面分析,安徽林洋五河1200MW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升压
送出工程建设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及经
济社会的发展。工程以设塔架线的形式穿越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随着其施工和运营可能会对保护区的物种尤其是鸟类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但影响程度较低,且工程不在保护区水面设塔,进一步减少了对影响评价区乃
至整个保护区的扰动。因此,在此前提下,从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和
发展的角度,项目建设可行。
,81
7.2建议
为了减缓安徽林洋五河1200MW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升压送出工程对安
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如下建议:
(1)在输电线杆塔完工后,应立即对施工裸露地进行生态恢复。恢复时
对施工迹地进行绿化恢复,尽量减少工程区内的裸地面积和硬化面积。施工迹
地的绿化恢复过程中应采用当地乡土树种、草种。
(2)工程在保护区边界施工,应尽可能地防止施工中机械检修废油、冲
洗废水等随意排放;对工程废物进行快速、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尤其是沱湖
水体的污染。
(3)对动物的保护主要是要作好宣传,同时加强项目区人员环境和自然
保护教育,杜绝一切不利于动物生存繁衍的活动,特别是破坏动物生境的活动
。
(4)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工期,避让冬候鸟的迁徙期,加强生态监
理,作好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等的规划设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动物的阻
隔影响。最后,还应处理好施工运输便道、施工场地等建设占地范围内的生态
恢复工作,还野生动物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
(5)针对有可能突发的环境事件,应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发生事故时
,按所制定的方案及时处理,杜绝有害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污染事件。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