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快评】
莫让“机器管标”沦为新型犯罪温床
◆ 张明柳
近日,海南澄迈警方破获一起涉案超亿元的串通投标案,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的报道揭开了技术作弊的黑幕。以余某某为首的团伙,摒弃传统串标模式,瞄准海南“机器管招投标”的新漏洞,以合编标书为幌子,在500多家建筑企业办公电脑植入远程操控软件,窃取投标报价、技术参数等核心数据,经专业造价师测算最优报价屡屡中标,还衍生出“贩卖中标项目”的黑色产业链。目前5名主犯已被刑拘,案件背后暴露的招投标领域治理难题,值得深度审视。
“机器管招投标”本是招投标领域一项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创新,初衷是用技术破解传统招投标中的人情干扰、权力寻租等沉疴。通过流程数字化、规则标准化、监督透明化,将投标、开标、评标等环节纳入线上闭环管理,有效压缩了线下围标串标的操作空间,成为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但余某某团伙的作案逻辑恰恰说明,任何制度创新都难以一蹴而就,技术屏障在挡住旧风险的同时,也可能催生新的违法土壤。传统串标因成本高、痕迹明显、易被查处而式微,但不法分子借助数字化转型契机,将犯罪手段从“线下围标”升级为“线上窃密”,从“粗放操作”转向“精准套利”。这种新型违法行为隐蔽性、专业性极强。远程操控软件植入难察觉,数据窃取不留物理痕迹,再加上专业造价团队加持,比传统串标更难被监管发现,对公平性的破坏也更为严重。
此案凸显了招投标领域“改革迭代”与“监管升级”不同步的问题。“机器管招投标”以技术替代人工干预,但安全防护体系未能跟上违法手段的技术升级,对数据窃取、远程操控等新型风险缺乏有效预警拦截机制;跨部门监管协同不足,招投标平台数据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未实时共享,异常中标、违规转包等线索难以及时捕捉;部分企业信息安全意识薄弱,轻易允许外部人员接触办公电脑,为不法分子植入恶意软件提供了便利。这些问题说明,招投标治理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工具更新,更需构建“技术防护+制度监管+企业自律”的全方位防控体系,让监管能力与改革进程同频共振。
应对新型技术作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治理思路,筑牢“技术+制度”双重防护网。技术层面,要升级电子招投标平台安全防护,引入区块链存证、AI异常监测、数据加密传输等技术,实现投标数据全流程可追溯、不可篡改,同时用算法模型实时监测报价合理性与企业投标关联性,及时识别异常线索;还要加强企业信息安全指导,督促其健全数据保护制度,定期排查安全漏洞。制度层面,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数据窃取、技术串标等行为的法律定性和量刑标准,大幅提高违法成本;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建立招投标平台与公安、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实现数据共享、联合办案,对招投标全链条穿透式监管;强化行业自律,建立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限制其参与招投标,净化市****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招投标公平性是重要基石。“机器管招投标”的改革方向值得肯定,但改革不能止步于技术应用,更要跟上违法手段演变节奏,实现从“技术赋能”到“治理提效”的深度转型。余某某团伙被查处,彰显了监管部门“零容忍”的态度。未来,唯有持续推动监管创新,让技术防护更严密、制度监管更有力、企业自律更自觉,才能真正堵住新型违法漏洞,让“机器管招投标”成为公平竞争的“守护者”,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当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