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立医院风险防控是内控管理的关键环节,应从三方面优化内控:立足医疗行业特性优化内控管理,建立“源头-过程-售后”的闭环管理;规范采购业务全流程管理;强化监管协同与政策响应能力。通过构建闭环式风险防控体系,可提升招标采购的合规性,保障公立医院资金安全与公益属性的实现。
【关键词】公立医院、闭环管理、风险防控
一、立足医疗行业特性优化内控管理
1.构建全链条质量管控机制
建议公立医院在采购内控中“源头-过程-售后”的闭环管理:
供应商筛选:建立包含技术能力、质量认证、售后体系等维度的供应商准入清单,对高风险医疗设备采购引入第三方技术评估;
履约监管:针对大型设备采购设置更为详细的安装调试验收标准,药品耗材采购可结合追溯系统核查批次质量;
动态评价:定期对供应商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后续合作挂钩,形成淘汰机制。
2.建立需求预测与柔性采购机制
借助医院信息系统(HIS)分析历史采购数据与临床需求关联度,如通过疾病发病率预测耗材用量;
对高频消耗品推行“框架协议采购+动态补货”模式,既保障供应稳定性,又降低库存压力;
加强采购部门、承办部门、临床科室的定期沟通(如每周项目进度讨论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采购偏差。
二、规范采购业务全流程管理
1.分类细化采购内控流程
这里主要以医疗设备、药品耗材、基建工程招标采购为例进行说明。
医疗设备采购:重点管控环节在技术参数论证、售后服务(安装调试验收、使用培训)。建议组织第三方专家参与参数论证,明确售后服务相关条款。
药品耗材采购:重点管控环节在价格联动、供应稳定性。建议对接国家集采平台数据,建立备选供应商库。
基建工程采购:重点管控环节在立项审批、发包人要求制定、全过程造价控制、履约验收。建议引入第三方造价咨询单位,强化隐蔽工程验收。
2.优化采购方式选择与执行规范
(1)建立“采购方式适用性指引”,明确不同预算金额、技术复杂度项目的采购方式选择标准,避免人为干预;
(2)对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非招标模式,实行“采购方式集体决策+全程录音录像”制度,留存完整谈判(协商)记录;
(3)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招标代理机构,在采购文件编制环节规避倾向性条款,降低废标、质疑与审计风险。
三、强化监管协同与政策响应能力
1.构建跨部门政策沟通机制
(1)医院可设立“采购合规岗”[1],专职对接财政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及时获取政策更新信息;
(2)定期组织内部培训,邀请监管部门或第三方招标代理机构的专家解读政策要点,如政府采购最新政策、招投标电子化操作规范;
(3)对重大采购项目,提前与监管部门沟通方案可行性,避免执行偏差。
2.建立内控动态更新机制
(1)将政策跟踪纳入内控体系[2],每年对采购制度进行“合规性体检”,重点修订与新政策法规冲突的条款;
(2)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政策法规库”,为采购执行人员提供实时查询支持,如限额标准、审批权限等关键信息;
(3)对已完成的采购项目开展“后评价”,分析政策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持续优化内控流程。
四、结语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立足医疗行业特性完善管理逻辑,也需要在采购实践中平衡合规要求与服务效率。从招标代理视角来看,公立医院若能以更开放的姿态整合专业资源,在风险防控中融入动态响应与协同管理思维,将有效提升内控体系对行业变革的适应能力。未来,随着医疗采购监管体系的持续完善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公立医院内控管理有望向更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筑牢管理基石。
参考文献:
[1]刘源,刘杰,李燕.试论现代公立医院内控制度[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8):98-99.
[2]杨正云.基于风险管理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探讨[J].会计之友,2019(6):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