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模块化 AI 基座,夯实智能化底层支撑
需依托统一技术架构搭建模块化 AI 基座,实现医疗领域全流程智能化赋能:
1、医疗业务侧:支撑基于深度学习的病历内涵质控(提升病历书写规范性与数据质量)、融合规则引擎的医保智能审核(降低医保违规风险、提高结算效率)、支持临床决策的知识图谱应用(为医生提供精准诊疗参考);
2、患者服务侧:实现多模态交互智能导诊(通过语音、文字等多方式满足患者问诊引导需求)、医疗报告自动解读(用通俗语言转化专业报告,提升患者知情权)、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健康宣教推荐(结合患者病种、体质推送中医健康知识),全面覆盖“医”“患”两端核心需求。
二、打造“中医 + AI + 大模型”特色应用场景
聚焦中医诊疗核心环节,设计 “中医 + AI + 大模型” 多元化应用方案:
部署 AI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具备辨证论治(结合症状、舌苔、脉象等数据生成中医证型)、方药推荐(匹配证型推送经典方剂及加减建议)功能;同步构建覆盖内、外、妇、儿等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知识库,整合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经典医案数据,为系统提供权威数据支撑,助力提升中医诊疗标准化与精准度。
三、优化远程医疗与互联网诊疗服务体系
以“便民惠民”为核心,完善远程医疗与互联网诊疗服务设计:
优化诊前(在线预约、智能预问诊)、诊中(远程会诊、AI辅助诊疗)、诊后(在线随访、康复指导)全流程服务;重点实现“线上开方+线下配送”中药便民服务,打通中药处方审核、调配、配送闭环,减少患者往返医院次数,提升中医药服务可及性。
四、建设传承工作室信息平台,保护推广中医活态经验
针对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与民医馆,设计专属信息平台方案:
为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民医馆配备智能采集设备(如高清视频录制、脉象采集仪等),系统采集名老中医诊疗过程、临床经验等活态数据;通过数据结构化处理,探索形成可传承、可推广的中医经验数据资产,助力中医传统技艺的保护、研究与普及。
五、设计公司的资质和服务要求
1、行业资质:具备《工程设计资质证书》(乙级及以上)。
2、项目经验要求:近3 年内需完成至少1个市级及以上“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或“医疗 AI 应用”类设计项目(提供合同关键页、项目验收报告复印件,需体现设计范围含AI基座、远程医疗、中医特色应用等核心模块),且项目无重大设计缺陷或履约纠纷记录。
3、合规经营要求: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近1年内无因设计失误导致项目返工或安全事故的行政处罚记录。
4、核心团队专业构成:需组建专项设计团队,至少1名具备 5 年以上医疗 AI 设计经验的工程师;至少1名具备 3 年以上中医信息化设计经验的设计师;至少1名具备医疗数据安全设计经验的专员。专项设计团队核心成员(上述 3 类角色)需全程参与本项目设计,未经医院书面同意不得更换;团队成员需提供近 6 个月社保缴纳证明(由投标公司缴纳),确保与公司存在正式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