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控费背景下,2018年以来的带量采购从供给端重塑药品耗材价格体系,药耗企业面临剧烈价格下降与利润空间压缩;DRG/DIP支付方式即将全面落地,从支付端改变医院行为模式,药品耗材从医院“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
01
医药产业逻辑深刻变革
生存还是死亡
危机时刻,一个新模式涌现——从“各自产品为王”到“药耗结合+诊疗并重”。
在政策引导行业回归“价值医疗”的背景下,药品与IVD的结合不再是简单的业务拓展,而是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治疗效率的内在要求,企业也必须跳出单一产品销售的“红海”,探索向一体化解决方案演进。
医保腾笼换鸟的主旋律下,公立医院绩效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启动,为弥补药品耗材收入损失,医院开始将经营重点转移到能体现技术和服务的领域,检验科、病理科等诊断相关科室的价值日益凸显;虚高水分挤出之后,临床价值逐渐成为药品价值几乎唯一的评判标准。这为IVD特别是能够指导用药的诊断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场景和发展契机。
02
药品与IVD结合
将迸发出怎样的价值
“药诊结合”的诊疗一体化模式无疑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事实上,行业内不乏药品与IVD结合的优秀案例。
罗氏作为同时拥有制药业务和顶尖诊断业务的大型跨国企业,已经验证“药诊协同”商业模式的显著优势。复星医药作为国内龙头药企已经全面布局医学诊断业务,其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已贡献10.53%的营收。
越来越多的大型制药企业开始通过并购或自建方式布局IVD领域,以期实现药品与诊断业务的内部协同。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有更多本土药企与IVD公司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不同于药品,IVD产品的应用更加广泛,覆盖从常规检查到危重病、从个人到医疗机构全场景。从终端覆盖面来看,IVD既可以覆盖医疗机构(主要是医院和实验室),又可以覆盖个人、非营利组织(如CDC、血站、学院等)。
在医疗端,诊疗一体化将大大助力精准医疗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药械结合,特别是药品与IVD的结合,是精准医疗从概念走向临床实践的核心载体。
比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疾病,通过相应的体外诊断项目可以提供精准的用药指导。
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素Renin、醛固酮ALD)
0 2 心血管疾病的用药指导:心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炎和心肌梗死(肌钙蛋白I/T TNI/T ),心脏纤维化(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
0 3 消化道疾病的用药指导: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P),胃炎/胃溃疡(胃蛋白酶原PGI/PGII,胃泌素17 G-17)
0 4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指导:重症感染(降钙素原PCT),区分细菌/病毒感染(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炎症评估(C反应蛋白CRP),肠道感染鉴别(钙卫蛋白CALP)
0 5 生长代谢类疾病的用药指导:生长激素缺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IGFBP1),骨质疏松检测治疗(维生素D 25-OH-VD、骨钙素BGP),Ⅱ型糖尿病(胰岛素Ins、C-肽)
0 6 生殖疾病的用药指导:评估卵巢储备功能,辅助促排卵方案(抗缪勒氏管激素AMH)
0 7 肝纤疾病的用药指导:肝硬化治疗药物(透明质酸HA,四型胶原CIV等)
0 8 阿尔茨海默病检测试剂:罗氏治疗药物已经在海南取证并先行先试中
药品与IVD结合,通过精准的诊断,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确保药物用于敏感人群;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前识别高风险人群;优化治疗方案,为医生提供动态、连续的监测数据,及时调整用药;控制总体费用,避免无效治疗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带来的后续更高昂的医疗支出。
在C端:从业务落地场景来看,OTC医药企业通过布局IVD可突破传统医疗场景限制,延伸服务链条到药房、诊所和家庭,率先抢占数十万亿级健康管理市场。目前一些医药互联网平台就通过诊断试剂引流,精准对用户分类并提供精准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体外诊断在家庭端的居家检测和到家检测几乎可以覆盖医院能测的所有检测项目,之后根据健康数据精准分析C端数据然后做精准服务,含居家使用的保健品/药品、到家的医护、就医陪诊、保险等众多的服务门类。
在这个过程中,IVD企业提供疾病筛查、用药指导等诊断工具,医药企业则依托诊断数据精准定位患者群体并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形成“诊断-治疗-监测”闭环,这种协同尤其适用于肿瘤、慢性病等需长期管理的领域。
03
中国将成全球最大IVD消费国
体外诊断领域并购项目火热
在全球医疗器械细分领域,IVD 销售排名第一,尽管国内体外诊断(IVD)占比仅为11.39%,但是中国IVD市场已然呈现高速增长之势,根据《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预计至2030 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增长至2881.5亿元,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提升至33.2%,成为最大的体外诊断产品消费国。
艾瑞咨询在《体外诊断IVD行业研究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化学发光已成为免疫诊断中最先进、主流的技术,目前,化学发光检测项目适用于肿瘤标志物、甲功、传染病、激素、心脏标志物、贫血、糖代谢、骨代谢等。
国内市场正处于进口化学发光占75%份额到国产替代的过程,机会留给有理想有资金及渠道的公司。
医疗器械领域的黄金赛道——IVD,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且对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要求高、难度大,这成为其他企业进入行业的主要门槛。因此,对于有意向的药企而言选择直接与其他体外诊断公司合作或者直接收购合适的标的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2025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医疗技术与器械篇》就显示,2024年至2025年Q1,IVD领域并购项目43个,较去年同期增长48%。
04
机会难得
集采中标化学发光企业开放合作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是值得信赖的合作选择呢
目前,有带量采购集采中标29项化学发光企业正在寻求整体转让。
企业优势
一、其是20年资深床旁诊断(POCT)试剂企业,国高新及专精特新企业,品牌积淀深,研发实力强(年均研发投入占比超15%),能享受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倾斜等政策红利。拥有100多项产品注册证及100多项CE证书,含化学发光、免疫荧光、病理三条产品线,且产品适配多场景——线上平台推广、家庭检测、野外救援、医院临床科室、基层医疗机构、体检中心、中心实验室、大型检验科,利于全渠道的市场推广。
二、28省联盟体外诊断试剂高价中标企业,产品覆盖广,集采竞争力强。
化学发光产品线有70余个注册证储备,其中带量采购中标品种29项(涵盖高血压、骨代谢、生长激素等多领域),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需求,且有适合海外市场的单人份化学发光,可以避免陷入"单一产品依赖" 风险。
政策压力如同催化剂,也为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规模优势和强大成本控制能力的国产企业提供了绝佳的“进口替代”机遇。通过集采中标,国产企业有望迅速抢占原先由跨国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实现“以量补价”,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这家企业中选的性激素、糖代谢、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等系列产品,与进口同类产品的价格差距已缩小至5%以内——这意味着在集采覆盖的公立医院市场,其产品完全具备与进口品牌正面竞争的价格基础。国内化学发光市场份额的绝对主导仍是国际巨头,进口替代敞口更大,机会多。
三、另外这家公司还有30多项荧光免疫注册证,专利技术产品,在临床科室的快速检测和基层医疗机构的POCT(即时检测)场景中表现突出,可快速响应基层对便捷化、小型化检测的需求;同时,其布局的病理产品进一步完善在病理诊断市****
过度依赖单一产品或少数几个“爆款”产品,在政策多变的环境下意味着极大的经营风险,拥有丰富且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线,是抵御风险、增强客户黏性的有效策略 。
四、从风险控制角度看,这个标的的"确定性" 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股权结构简单,效率高——仅有一个A轮风投股东,决策流程快。这种"简单股权" 意味着收购方无需面对多轮谈判的博弈,决策链条短、交易效率高。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转让价格可在A轮估值基础上进行折扣谈判。
最后,成熟的运营体系是降低收购后整合风险的关键。该企业拥有经过市场验证的配方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保留了完整的管理团队,核心成员行业平均任职年限超过10年,能够大幅减少“技术流失”“客户流失”的潜在风险。
这家拟整体转让的化学发光企业,其价值不仅在于"入场券",更在于其积累的硬资产与软优势。有意深入探讨者,可添加微信ZG****,开启这场关乎破圈行业布局的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