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采常态化的背景下,本土药企如科伦药业、恒瑞医药等持续展现竞争力,而跨国药企如拜耳、阿斯利康则在战略调整与市场挑战中寻求新的增长点。
本次集采在规则设计上更加成熟,总体实现了“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的预期目标。
精准“稳临床”,匹配医疗机构需求
此次集采首次允许医疗机构同时按通用名和具体厂牌报量,使采购需求更加精准。从中选结果看,医疗机构报量品牌的75%得到了满足,确保了中选产品与临床使用习惯的衔接,保障了诊疗连续性。
严格“保质量”,提高企业准入门槛
本次集采明确要求投标企业必须具有同类型药品生产经验,且其投标药品所在生产线在
近2年内无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记录。国家药监部门后续将对中选产品进行全覆盖监督检查,为药品质量安全上了一道“双保险”。
明确“反内卷”,引导企业理性竞争
尽管本次集采竞争激烈程度超过前十批,但通过“1亿元以下市场规模药品不纳入集采”
“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引入复活机制”等一系列精细化措施,在保持较高中选率的同时,使中选产品之间的平均价差显著缩小,避免了行业恶性竞争。
全力“防围标”,规范全链条投标行为
集采将存在股权关联、委托生产等关系的企业视同一家,防范合谋报价。同时探索“首告从宽”机制,并落实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有力震慑了围标串标行为。
随着拟中选结果公布,包括科伦药业、恒瑞医药等在内的多家本土医药上市公司在产品研发与市场布局上展现出强劲实力。
科伦药业及其子公司成为本次集采的“大赢家”之一。公司在10月28日发布公告,确认其产品拟中标本次集中采购。这已是科伦药业多次在国家级集采中中标,反映了公司成熟产品的质量与成本控制能力,以及通过集采加速市场渗透的策略。
恒瑞医药
虽未在此次集采名单中占据显著份额,但其近期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了强劲的业绩增长与创新成果。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1.88亿元,同比增长14.85%;归母净利润57.51亿元,同比增长24.50%。公司持续加大创新力度,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高达49.45亿元。今年以来,恒瑞医药在创新药研发与国际化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包括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EZH2抑制剂“泽美妥司他片”上市,以及第三季度达成3笔重要的BD交易(如与GSK共同开发至多12款创新药物),首付款达5亿美元,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这些进展标志着恒瑞正从“仿创结合”向“全面创新”与“国际化”深度转型。
跨国药企在面对集采等本土政策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调整与业务优化。
拜耳集团在业务重组方面迈出重要一步。10月30日,拜耳宣布已正式签署协议,将其旗下经典抗生素药物Avelox(莫西沙星)的相关业务及资产出售给红杉中国。这一交易标志着又一款曾经的“重磅炸弹”药物在跨国药企的战略调整中易主。本次交易规模预计在1.6亿至2.6亿欧元之间(约合人民币12亿至21亿元),核心标的为Avelox的知识产权、全球品牌所有权及商业权益。此举是拜耳优化产品组合、聚焦核心增长领域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拜耳在2025年上半年业绩良好,并上调了全年预期,其处方药事业部的新产品(如抗癌药诺倍戈R和慢性肾病药可申达R)销售额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与出售成熟抗生素资产形成了战略呼应。
阿斯利康在其最大的两个市场——美国和中国,正面临一些挑战。2025年第一季度,阿斯利康核心每股收益同比增长21%,超出分析师预期。然而,由于涉嫌在中国未缴纳部分抗癌药物(如乳腺癌药物Enhertu)的进口税,该公司可能面临最高达800万美元的罚款。同时,阿斯利康作为应对,已宣布将在2026年底前对其美国业务投资35亿美元,用于研发和制造。此外,在研发战略上,阿斯利康于2025年上半年对细胞治疗管线进行了重大调整,终止了三个重点项目(****疗法),以重新聚焦资源。这反映了跨国药企在激烈竞争和成本压力下,对研发管线进行优先级排序的趋势。
国家医保局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开展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纳入490种药品,显著减轻了民众用药负担。
本次集采的拟中选结果在公示后将正式发布,预计全国患者将于2026年2月用上这批质优价宜的集采药品。此次集采的成功,以及本土药企的稳健表现、跨国药企的战略调整,均标志着我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并持续引导医药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当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