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关于我们

十一批国采中选结果公布,光脚企业中选企业复活企业大揭底!

上海上海 2025-11-28
下文中“***”为隐藏内容,仅对乙方宝会员用户开放,会员后可查看内容详情
正文内容

一、国采新规 “大洗牌”:带品牌报量 + 复活机制,游戏规则变了!

第十一批国家集采正式落地,两大核心规则重构市场格局:

带品牌报量:医院可指定心仪药品品牌报量,中选品牌直接锁定该部分用量 —— 对头部品牌是 “定心丸”,却压缩了 “光脚企业”(医院报量为零)的抢市空间。
复活中选通道:品牌报量超行业平均数的药企,即便未入围,降价后可复活中选,但无固定供应省份。

对比前 10 批国采(除胰岛素专项),过去 “中选即拿一省市场” 的规则让光脚企业疯狂杀价,而新规直接削弱了这种 “内卷动力”,反而倒逼品牌药企主动降价,成为本次国采的关键破局点。

附件

二、药企对决:国产 “复活保市” vs 外资 “高价弃标”

规则之下,国内外药企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线:

国产药企:降价复活,死守市场

据行业数据统计,44 家中选药企无固定供应省份,均为 “复活中选”,且几乎清一色是国产品牌。

典型如中美华东的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医院报量 2.26 亿片,占品牌报量近八成,通过复活锁定核心份额;南京正大天晴、成都倍特的罗沙司他,报量超行业均值(124.4 万),也靠复活保住阵地。

外资药企:高价弃标,赌品牌底气

不少外资药企报量名列前茅,却选择 “主动出局”—— 报价高出最高限价数倍,弃标意图明显。背后是对 “品牌尾延效应” 的信心:前期积累的医生处方习惯、品牌认知,让其敢于拒绝降价。

但核心难题摆在面前:国产药企降价复活后,原有的利润空间消失,仅靠 “中选身份” 如何维系原有市场即便是品牌报量领先者,也需重新思考市场维系逻辑。

三、光脚企业:拼杀降温,理性抢滩 “剩余市场”

前 10 批国采中 “不计成本杀价” 的光脚企业,本次变得冷静:

数据显示,22 个品种中,63 家药企医院报量为零(光脚企业),整体中选率不足 50%,多数铩羽而归。
经历多轮集采后,企业逐渐意识到:不计成本拼杀可能引发质量风险,反而失去长期资格,报价更趋理性。

光脚企业的 “必争之地” 分两类:

高占比但低总量品种:碳酸氢钠注射剂(未指定品牌报量占比 51.8%)、甲氧氯普胺注射剂(44.9%),虽占比高,但绝对报量仅 4599 万、3078 万,竞争激烈但蛋糕有限。
高总量品种:达格列净口服常释剂型(未指定报量 2.8 亿)、洛索洛芬贴剂(1.5 亿)、罗沙司他口服常释剂型(1.4 亿),成为争夺焦点 —— 尤其外企占比高的品种,因外企降价意愿低,给光脚企业留足空间,但需做好成本与质量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若头部报量者是国内药企(如瑞巴派特、腺苷蛋氨酸注射剂),光脚企业抢量难度更大:这些国内龙头往往通过复活中选,降价锁定份额,留给后来者的空间极小。

附:光脚企业中选企业

附件

四、新信号:院外市****

国采降价倒逼下,院外市****

上海宝山区首创 “医、药服务分离” 模式:医生按通用名开方,患者自主选择社会药房,药房协助选常用药 —— 现场已出现患者购买过期专利药的场景。
这一试点虽范围有限,但指向明确:品牌药若不愿降价入围国采,可尝试院外渠道,但核心考验 “医生 + 患者忠诚度”。

关键前提是:前期必须做好临床推广和品牌建设。若仅靠违规转移处方到院外,在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极易被核查;只有建立起临床必要性认知和品牌忠诚度,才能在院外市场立足。

五、药企应对: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3 件事

对未来可能纳入集采的药企,新规给出明确启示:

重视品牌与临床推广:在市场费用充足时,加大临床医学观念普及和品牌建设,避免陷入 “要么降价入围,要么弃标出局” 的两难。
精准判断市场:针对江苏、上海、广东等 “偏爱品牌” 的区域(江苏未指定品牌报量占比仅 3.7%),重点维护品牌忠诚度;针对未指定品牌报量高的品种,提前规划报价策略。
布局院外渠道:若选择不降价,需同步搭建院外销售网络,联动药房做好患者教育,形成 “院内口碑 + 院外可及” 的闭环。

结语

第十一批国采的规则变革,本质是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的转型:品牌力、临床认可度、渠道布局,正在取代 “低价” 成为药企立足的核心。未来集采仍将持续,无论是品牌药企、光脚企业,还是外资药企,唯有提前看清规则逻辑、筑牢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站稳脚跟。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为转载的内容,信息准确性与完整性由原发布方负责。平台仅提供信息传播渠道,不对此类内容的真实性、专业性及适用性承担保证责任,仅供用户参考借鉴。
关注乙方宝服务号,实时查看招标信息>>
模拟toast